2025 年 7 月的一个周末,河北张家口崇礼区的 “雪如意” 场馆外,停满了来自北京、天津等地的家庭自驾车。场馆一层的研学教室里,20 名小学生正围着冬奥志愿者搭建的 “冰雪科技模型”,听讲解员演示造雪机的工作原理;二层的婚礼宴会厅内财盛证券,工作人员正布置着以 “冰雪奇缘” 为主题的婚礼现场,水晶吊灯与场馆弧形钢架结构相映,透过落地窗能看到山坡上正在攀岩的游客 —— 这幅 “夏有研学、冬有滑雪、四季有活动” 的场景,与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后的冷清形成鲜明对比,也标志着崇礼冬奥场馆 “四季焕活” 模式的成熟。
一、冬奥后的 “甜蜜烦恼”:从 “一季热闹” 到 “三季闲置”
2022 年北京冬奥会落幕时,崇礼曾面临全球大型赛事场馆普遍遭遇的 “遗产困境”:作为冬奥核心赛区,崇礼拥有 “雪如意”(国家跳台滑雪中心)、“冰玉环”(国家越野滑雪中心)、“雪飞燕”(国家高山滑雪中心)等 7 个竞赛场馆,以及配套的交通、住宿设施。但受气候限制,这些场馆在冬奥周期内主要服务于冬季项目,每年 11 月至次年 3 月的雪季,游客量能突破 300 万人次,可进入 4 月后,气温回升导致雪道融化,场馆便陷入 “设备停摆、人员闲置” 的状态。
展开剩余86%“2022 年 5 月,我去‘雪如意’调研时,整个场馆只有 10 几名安保人员值守,跳台赛道被塑料布覆盖,游客中心的大门紧锁,周边餐馆大多关门歇业。” 张家口市体育局遗产利用办公室主任王海涛回忆,当时最紧迫的问题是 “维护成本”—— 仅 “雪如意” 的日常设备巡检、水电保障,每月就要消耗近 80 万元,而无收入进账的 “三季闲置”,让场馆运营陷入 “入不敷出” 的困境。
更关键的是民生需求。冬奥期间,崇礼当地有 2 万余人直接或间接参与赛事服务,其中不少人在赛后面临 “就业断层”:曾在 “雪如意” 担任造雪师的张师傅,2022 年雪季结束后,只能回到村里靠种蔬菜谋生,“造雪技术在夏天用不上,想找相关工作都难”。这种 “季节型失业”,加上场馆闲置带来的资源浪费,让崇礼必须探索一条 “四季运营” 的新路径。
二、“雪如意” 的 “变身术”:从跳台赛道到 “综合体 IP”财盛证券
作为崇礼最具标志性的冬奥场馆,“雪如意” 的改造成为 “四季焕活” 的突破口。2023 年初,崇礼成立 “冬奥场馆运营公司”,联合文旅设计机构、教育企业,对 “雪如意” 进行全方位改造,核心思路是 “保留冬奥基因、拓展多元场景”。
从空间改造来看,“雪如意” 的 “柄首”(顶部跳台出发区)被改造为 “冬奥文化展厅”,通过 VR 设备还原运动员赛前训练场景,游客戴上眼镜就能 “沉浸式” 体验跳台滑雪的加速快感;“柄身”(赛道区域)在非雪季铺设防滑材料,开辟为 “山地徒步栈道”,沿途设置冬奥历史解说牌,标注谷爱凌、苏翊鸣等运动员的比赛足迹;“柄尾”(底部结束区)则被划分为 “研学实践区” 和 “宴会服务区”,前者配备冰雪科技实验设备,后者可容纳 300 人举办婚礼、会议。
“改造时我们特别注意‘不破坏原有结构’,比如赛道防滑材料选用可降解的环保材质,宴会区的桌椅采用模块化设计,雪季来临时能快速拆除,不影响跳台使用。” 运营公司项目总监李然介绍,整个改造投入约 1200 万元,仅用 3 个月就完成,2023 年 5 月试运营后,首月就接待游客 1.2 万人次。
研学项目是 “雪如意” 夏季运营的核心抓手。运营公司与北京、张家口等地的 20 所中小学签订 “冬奥研学合作协议”,设计 “冰雪科技 + 奥运精神” 的课程体系:上午,学生们在展厅学习冬奥历史,动手组装 “迷你造雪机” 模型;下午,在专业教练指导下体验山地徒步、平衡车等项目;晚上,举办 “奥运冠军分享会”,邀请退役冬奥运动员线上分享成长故事。2024 年,“雪如意” 研学项目共接待学生 8.6 万人次,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至 75%,比改造前同期增长 40%。
婚礼服务则成为 “雪如意” 的 “新名片”。凭借独特的弧形建筑造型和 “冬奥遗产” 标签,“雪如意” 婚礼宴会厅自 2023 年 6 月开放以来,已承接 120 场婚礼,均价在 3 万元 / 场,比当地普通酒店高出 50%,却仍供不应求。“很多新人是冬奥爱好者,他们觉得在这里举办婚礼既有纪念意义,又能给宾客独特的体验。” 婚礼策划师刘敏说,曾有一对新人专门要求在婚礼环节加入 “迷你跳台滑雪表演”,邀请专业运动员在赛道栈道上进行技巧展示,“这种结合冬奥元素的创意,是其他场地无法复制的”。
三、赛事引流 + 服务升级:构建 “四季消费生态圈”财盛证券
如果说 “雪如意” 的改造是 “点上突破”,那么 “赛事引流 + 服务升级” 则是崇礼 “四季焕活” 的 “面上覆盖”。2023 年起,崇礼围绕 “夏季户外、秋季徒步、冬季滑雪、春季骑行” 的四季主题,打造了 22 项品牌赛事,形成 “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赛事” 的格局。
夏季的 “崇礼山地自行车世界杯” 是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。该赛事依托 “雪飞燕” 场馆周边的山地地形,设计了长度 25 公里的赛道,包含爬坡、急弯、碎石路等障碍,2024 年吸引了来自 30 个国家的 280 名选手参赛,现场观众达 1.5 万人次。“我们特意将赛事时间安排在周末,同时在赛场周边设置‘户外嘉年华’,有露营装备展示、亲子游戏、美食市集等活动,让观众既能看比赛,又能全家休闲。” 赛事运营负责人赵刚介绍,仅 2024 年夏季,崇礼通过户外赛事吸引游客 120 万人次,带动旅游收入 18 亿元。
秋季的 “崇礼 168 超级越野赛” 则瞄准高端户外人群。赛事分为 168 公里、100 公里、50 公里三个组别,赛道穿越桦树林、草甸等自然景观,2025 年报名人数突破 5000 人,其中 80% 来自北京、上海等一线城市。“为了提升体验,我们在赛道沿途设置 20 个补给站,提供热食、医疗保障,还引入‘赛事直播’,通过无人机航拍展示选手比赛画面,让无法到场的观众也能实时观看。” 赵刚说,该赛事的报名费用在 1200-3800 元之间,仍出现 “报名开启 1 小时即满员” 的情况,侧面反映出崇礼户外赛事的吸引力。
赛事引流的同时,崇礼同步推进 “服务升级”,解决游客 “出行难、体验差” 的痛点。2024 年 5 月,崇礼开通 “首都机场 - 崇礼” 专线巴士,每天 8 班,票价 80 元 / 人,配备 USB 充电口、行李架和冬奥主题内饰,全程 2.5 小时,比自驾缩短 1 小时。“以前从北京来崇礼,要么自驾堵车,要么转乘高铁再打车,很麻烦,专线巴士开通后,我们直接从机场就能到酒店,特别方便。” 北京游客李女士说,她 2025 年夏天带家人来崇礼,往返都选择专线巴士,“车上还有工作人员介绍崇礼的游玩攻略,很贴心”。
智能服务也成为崇礼的 “加分项”。在 “雪如意”“冰玉环” 等场馆,崇礼引入了 50 台 “导航机器人”,游客通过语音指令就能查询场馆布局、活动安排、周边餐饮等信息;在游客中心,设置 “智能寄存柜”,支持人脸识别存取,还能提供行李寄送服务;在民宿集中区域,开通 “共享电动车”,扫码即可骑行,解决 “最后一公里” 难题。“这些服务看起来是小事,但能明显提升游客的体验感。” 王海涛表示,2025 年崇礼游客满意度调查显示,“服务便捷度” 评分达 4.8 分(满分 5 分),比 2022 年提高 1.2 分。
四、民生与经济双赢:冬奥遗产的 “落地价值”
崇礼 “四季焕活” 模式的核心价值,不仅在于场馆的高效利用,更在于实现了 “经济增收” 与 “民生改善” 的双赢。数据显示,2025 年崇礼全年游客量突破 520 万人次,旅游收入超 60 亿元,分别比 2022 年增长 83% 和 120%;更重要的是,季节性失业问题得到显著缓解,当地从事场馆运营、赛事服务、民宿餐饮的从业人员中,80% 实现 “全年就业”,平均收入比 2022 年增长 35%。
张师傅的经历是最好的例证。2023 年,他通过崇礼 “冬奥技能培训计划”,考取了山地自行车教练证书,夏天在 “雪飞燕” 场馆担任骑行教练,每月收入 8000 元;冬天回到 “雪如意” 继续担任造雪师,收入稳定在 1 万元左右。“现在不用再担心夏天没活干了,既能发挥我的技能,又能照顾家里,比种蔬菜强多了。” 张师傅说,他还介绍了 5 个同村村民参加培训,其中 3 人成为研学导师,2 人进入赛事运营团队。
对于当地商户来说,“四季运营” 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。崇礼城区的 “冬奥主题餐馆” 老板王磊,2022 年雪季结束后曾想转让店铺,2023 年夏季因赛事游客增多,餐馆营业额同比增长 60%,他不仅保留了店铺,还雇了 2 名服务员。“现在夏天卖烧烤、啤酒,冬天卖火锅、炖菜,全年都有生意,周末经常要排队。” 王磊笑着说,他还推出了 “冬奥主题套餐”,用饺子摆成 “雪如意” 造型,很受游客欢迎,“这都是沾了场馆四季运营的光”。
五、崇礼模式的启示:大型赛事遗产如何 “活下来”?
崇礼的实践,为全球大型赛事场馆遗产利用提供了 “中国方案”。复盘其成功逻辑,有三个关键点值得借鉴:
一是 “提前规划,避免‘赛后算账’”。崇礼在冬奥场馆建设阶段,就同步考虑赛后利用,比如 “雪如意” 的赛道设计预留了夏季改造空间,“冰玉环” 的管网系统兼容了夏季灌溉功能,减少了赛后改造的成本和难度。“大型赛事场馆建设不能只盯着‘比赛期间’,要从规划之初就思考‘赛后如何用’,这样才能避免资源浪费。” 王海涛说。
二是 “因地制宜,不盲目复制”。崇礼没有照搬国外场馆 “商业化开发” 的模式,而是结合自身 “山地资源 + 冬奥遗产” 的优势,聚焦户外赛事、研学、婚礼等细分场景,避开了与大城市的同质化竞争。“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特色,不能别人做商业综合体,我们也跟着做,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。” 李然表示。
三是 “政府引导 + 市场运作”。崇礼政府负责制定政策、搭建平台,比如设立 1 亿元 “冬奥遗产利用基金”,对场馆改造、赛事运营给予补贴;同时引入社会资本,通过招投标选择专业运营公司,负责场馆日常管理和商业开发,形成 “政府搭台、企业唱戏、群众受益” 的良性循环。
2025 年 8 月,国际奥委会遗产委员会专程赴崇礼考察,对其 “四季焕活” 模式给予高度评价,认为 “崇礼为冬奥遗产利用树立了新标杆财盛证券,尤其在结合本地需求、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,值得其他国家学习”。对于崇礼而言,这只是一个开始 —— 未来,他们计划进一步拓展 “冬奥 +” 业态,比如开发 “冬奥主题剧本杀”“冰雪科技实验室” 等新项目,让冬奥遗产真正 “活” 在四季、“火” 在民间。
发布于:四川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